第六读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耽美 >明末锦绣 > 第八十章 定型

第八十章 定型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朱宏三的办法比龚振麟的要先进,龚振麟的内范还是泥的。朱宏三采用的是后世南北战争时使用的身管自紧法。

第一步是和龚振麟一样制作外范。然后用传统泥模铸造法铸成铁制内范,这样就可以用来铸炮了。因为内范也是铁制,所以内部是空心的,两头各有管道用来进水和排水。

炮身这次不用生铁,改用低碳钢。当融化的金属液浇入模具后,金属液便开始慢慢冷却,这时候内模里的水就派上用场了,靠近内模的金属液在水的作用下最先冷却凝结成钢,而在外层的金属液冷却较慢。

因为热*胀冷缩的原理,等到整个铸件都冷却完毕后外层后冷却的部分就会紧紧地箍住内层先冷却部分,这样整个铸件就会产生一个向内紧箍的力,就是有了这个力才使得炮管能够承受更大的膛压。这种内模控制冷却的方法可以有“身管自紧”的效果。

经过身管自紧工艺的身管,使用寿命大为延长,还能大幅度的减少身管厚度,减轻重量,增加火炮的机动性。

知道自己又要当爹后,朱宏三很是高兴。第二天还给所有参与研制的工匠放了三天假,让马小芳给董家姐妹房里添了几个丫环伺候起居。当然朱宏三这几天也没闲着,他自己努力回忆前世看的各种帖子文章,好改进大炮。

第三天,朱宏三再次来到火炮车间,第一件事就是问铁牛那门大炮怎么样了。

铁牛说:“试射到三十二发就发现内膛有裂纹,我就没让他们在实验。”

朱宏三点点头,三十发也是少点,青铜炮的寿命在一千发,自己弄得怎么说也要有五百发才有实战意义。

看到工匠都来了,朱宏三在次带领他们开始研制火炮。这次是由朱宏三主持,这几天他在自己记忆中找到了好几种方法。

这次经过一个月,新式火炮出炉。新火炮炮管长1.8米,口径10厘米,炮身重650斤。这次主要是前期内外范难弄耽误时间,但是内外范可以反复使用,每五天可产出一门火炮,生产速度大大加强。这次设计也是由朱宏三设计,直接度过火炮所有进化阶段,直接采用了南北战争时期火炮的外形。和朱宏三后世看的照片基本上差不多。

朱宏三今天要用的就是铁模铸炮法,这个说起来很骄傲,这种方法是中国人发明的。发明人就是清末的龚振麟。

龚振麟是浙江嘉兴县县丞,本来和军火工业八竿子打不着,但是他有个“素有巧思”的名声在外,鸦*片战争期间被两江总督裕谦调到宁波军营专门负责铸炮。

龚振麟因为战况紧急,前线大炮损耗多,需求量极大。他几经试验,终于发明了铁模铸炮法。

铁模铸炮法是用铁制造成硬模。铸炮时,先将铁模的每瓣内侧刷上两层浆液。第一层浆液是用细稻壳灰和细沙泥制成的;第二层浆液是用上等极细窑煤调水制成的。然后,两瓣相合,用铁箍箍紧、烘热,节节相续,最后浇铸金属熔液。待浇足熔液,冷却成型以后,即刻按模瓣次序剥去铁模,如剥掉笋壳一样,逐渐露出炮身,再剔除炮心内的泥胚胎,膛内自然光滑。

同传统泥模铸炮相比,铁模铸炮的优越性在于铸造出来的炮身品质好,里外表面光滑,不像泥模那样会让炮身产生气泡。再来就是因为不需辛苦涂制泥模等干燥,因此制造速度极快,且不受气候影响。因为模子可以重复使用,生产速度快,产量大,成本可以压得很低。更大的意义在于标准化制造。标准化制造批量制造出外形、性能几乎完全一模一样的产品,这点对于火炮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