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读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狗官 > 第四卷 神州飘摇 第七十五章 奕訢夜闯储秀宫

第四卷 神州飘摇 第七十五章 奕訢夜闯储秀宫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关于这个想法。作为从小在海外长大,游历欧洲的辜鸿铭是举双手赞成,极力拥护和珅对教育进行变革。不过,和珅盘算良久,始终下不了决心。

中国采取的是科举制度,科举可以说是学子和官员的根本基础。和珅想变革教育,必然会触及科举,这等于是向全天下的学子开战!那些失去晋升之道,寒窗十年的天下学子难道会眼睁睁地瞧着和珅如此折腾么?到时候不联合起来反对才怪,和珅做事向来稳重。前后考虑周到。又哪里会为如此事竟然得罪天下人,把自己放到火上去烤呢?

激进的教育变革是彻底行不通的。这种触犯绝大多数人利益地事想都不用,必然会以失败告终。但是,新办学校的事还是得着手准备,可从规模和职能上,却和普通学校有着不同。

海军学堂、陆军学堂……甚至各种技术学堂,和珅别出心裁,把各行各业分门别类,让辜鸿铭以同文馆的名义在各处建学,针对性地招收学员。至于小学堂等等,和珅觉得各处教堂所想的办法不错,经过协商,向教会提出由中国政府出面协助教堂收养孤儿,兴建幼学,教授他们西方知识。这么一来,既能达到目的,又能避免民间谣传的洋人吃小孩地事发生。

对老百姓来说,有朝廷的出面可比洋人自己出面能信任得多了,这么做既能让老百姓放心,又能协助教会提高在中国传教的效率,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那些洋教士们闻讯后个个连连点头,配合非常。

第四卷神州飘摇第七十五章奕訢夜闯储秀宫

从表面看,天津事件得到了圆满解决,法国迫于和普鲁士战争的缘故。\wWW。qΒ5。COМ//主动接受了中国政府提出的价码,低调完成了这次交涉。这个结果,在朝中清流、强硬两派看来还是勉强能够接受的,既最大限度保证了朝廷的面子,又避免了战争的发生,就连两宫太后也觉得非常满意。

可是,和珅却没放下忐忑不安的心,密切注视着欧洲的战况。普鲁士这边他已经压下了筹码,一旦赌输,结果要比接受法国的赔偿还严重几分。

中国和普鲁士的协议看起来是两国名义签订的,可实际在中国这边,和珅除了几个心腹之外谁都没有告诉。久于宦海的他考虑再三,把所有人都给悄悄瞒过了,这倒不是他故意想这么做,而是考虑到这件事的机密性和朝中众人意见的不统一性,一旦消息传了出去,朝廷是否能够同意这么做还是一个未知数,就算同意,也定然会闹得沸沸扬扬,举世皆知。反正采购军械的大权在和珅手上,资金的调用也都是他一手着办,倒不如自行其事来得方便。

除了这件事,和珅更留意着另一件事。天津事件虽然已经处理完毕,那十几个罪魁祸首也就地正法了,但这事件从开始到发生再到后来的朝中各派讨论中看出,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多大。

恭亲王府,奕訢背手站在厅中,眉目中显着怒色,满怀心事地望着窗外。就在一刻前,胜保、文祥、宝鋆等人刚从这里离开,这些心腹是奕訢在朝中的根本,也是最信得过的人,可正是他们所谈的一些小事,让本心情不错的奕訢感觉到一阵莫名的烦躁。

新皇登基即位后,在咸丰朝中一直被皇帝打压,不能施展报复奕訢借着这次机会一步登天,成了位高权重的议政王。他如今地地位仅次于皇帝,就是比起两宫太后来也不遑多让,就连他地老师和珅都比不上几分,大权在握的奕訢终于有了施展自己治国才能地舞台,准备轰轰烈烈地干一场大事。

简单的说,这是一种文化不同,但仔细地想。却也体现了百姓的愚昧无知。那些关于教堂地谣言是如此荒唐可笑,可偏偏却有这么多人上当相信,从而挑起了百姓们的怒火,导致悲剧的发生。

天津是个大城,是五大通商城市之一,又是各国领事馆所在,按理说。在天津的洋人并不比上海、广州来得少,可就在这种地方却能有如此谣言蛊惑人心。难道不能让人深思么?

今日有天津,来日就有可能换一个地方,随着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接触加深,再加上这些年国内各种新式工厂的新建等等,万一到时候再有别有用心之人用谣言煽动百姓,攻击各国侨民、外交人员,甚至那些费尽心血才建起的工厂地话。好不容易打开的局面就将毁于一旦。

正因为如此,和珅觉得现在起新办学校,引进西方科学地时机是刻不容缓了,就算不能让全天下的人都改变原来对洋人的那种看法,可至少也要让一部分人知道,那些洋人和国人并没有什么不一样,他们不是吃人的生番,也有着和中国千年一样的文明和知识。

办学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从小培养起和珅所需的人才。虽然眼下朝廷已经开始挑选大批的幼童出海留学,但这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并不长久。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仿造西方国家,建立起从小学到大学地整个教学系统,才是百年大计。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