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读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神级复兴系统 > 第六百二十章 无非是写字和度日,两件事罢了

第六百二十章 无非是写字和度日,两件事罢了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在当年那么艰苦,没有钱,没有支援,没有资料的情况下,能够研发出震动世界的两弹一星,在如今多国建交,资金充沛的现在,却还没有跟上世界军备的第二行列。

当年李政道回国探访,总理委婉的希望他能够从国外邀请一些教授来龙国担任教师,但是李政道十分不解,因为他是从还没有科学的清廷民国时期过来的,那时能够培养出她和杨振宁以及邓稼先等人的华夏,如今竟然需要到外面邀请教师?

他反问“为什么要从国外请,我以前的许多老师,他们的科学造诣不亚于国外的著名科学家,比如我的老师束星北。”

当时从叶企孙那一代科研工作者算起,洋务运动之后外出留学的归国后不到二十人,之后建立了以清大物理系为首的科研基础,培养了杨振宁和钱学森等科研工作者,有没有归国的,也有归国的,在建国初期,人数大约有四百人左右。

三十年时间,叶企孙那一代人培养出了近十倍的科研学者,让华夏从对西方科研一无所知的环境,建立了一个可以有能力单独搞科研的基础队伍。

无人机,无人潜水艇,激光武器等等。

或许他心中有怨,但是即便如此,他依旧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当时急需活体实验的华夏医学事业。

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脑子很好用,值得研究。

这是一个真正的天才,甚至是人类中当之无愧的天才,但是几乎没人知道他的名字。

如果他从青壮年时期,没有遭受过任何波折,那么他应该比他的学生李政道更早拿道诺贝尔奖,或许龙国成为第一恶拥有无人驾驶潜艇,无人机,尖端战斗机的国家。

按照这个比例,一个老师在二十年间可以培养出二十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还是在环境艰苦,对科学一无所知的环境下,那么经历了近六十年期间,国内至少应该能够培养出两万余科研精英,多余千名的院士级别的人物。

但是到如今,在大力支持科研人才培养的情况下,依旧不足两万精英,在籍院士五百余人。

似乎除了青年人才之外,院士精英没有太大的增长,怪不得七十年代李政道和杨振宁回来时,总理希望能够多从外面请一些教授回来。

可惜,他本应该绽放光芒的年纪,却被时代和现实囚禁在了阴暗的角落中,默默枯萎。

天才需要的突然来之不易,人类埋没的天才比培养的要少的多。

以前王耀觉得这句话只是怀才不遇的另一面,现在看看,这句话,就是现实。

不说这些能够改变世界的大天才,在王耀身边,如郭立行这般的小天才,为了活下去,也是费尽心力。

华夏近代以来,科技进展停滞,王耀似乎找到了原因,与文脉无以为继一样。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